第三卷秋尽江南草未凋 第一七八章 决定(1 / 2)

大官人 三戒大师 2210 字 3个月前

readcontentup;

还是那句话朱棣能战胜建文、逆袭成功自身努力还是次要因素必须要对手蠢到逆天才行。比如李景隆当他抵达前线时发现大军一鼓作气眼看着就要攻破北平了这位二世祖不高兴了因为这时候拿下北平城不是他的功劳那还得了谁敢跟本帅抢功李大帅当即下令谁攻的城马上给我退回来他爹一代军神李文忠要是知道自己有这么个儿子非得和太祖皇帝一起气活了不可。

摊上这么个老大几十万大军倒了八辈子霉结果全军覆没……

按说就是瞎子也该看出这货比赵括还坑爹了吧可是黄子澄这白痴回头竟然又建议派李景隆去领兵打北平也不知姓李的给他塞了多少好处……而建文对黄子澄的信任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竟又答应了。

人说同样的错误不能犯两次建文帝就偏偏不信邪结果这次李景隆又刷新下限了。到了北平他竟然被郑和吓得逃跑了逃就逃吧竟不跟部下说一声把六十万大军留在冰天雪地的北平外围喝西北风……

就这样一个败掉百万大军的罪臣换在哪个朝代都够死一百回了可是在仁慈的建文这儿他竟毫发无伤。但是比起建文对朱棣的爱护来这又算不得什么了……从一开始兵围燕王府一直到靖难之役开打三年建文帝反对嘱咐他的将领别让我背负弑叔的罪名……

皇帝金口一开朱棣自此成了刀枪不入之体简直就是开了挂自从得知好侄儿的关爱后朱棣自然要将这份‘好意用到极点。每战必冲锋在前朝廷军只能避其锋芒燕军往往势如破竹战局往往就此扭转。

除了在战场上耍赖朱棣还用来打击对手的士气。一次大战后他竟只带了十余骑在官军大将盛庸营垒前呼呼地大睡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盛庸的人马跃跃欲试地围定了燕王。燕王却面不改色朝着盛庸一阵胡吹海侃然后从容地从铠甲阵中穿过扬长而去盛庸不敢拦。

拜托这样还打个屁啊官军士气萎靡到了极点……

而朱棣的神话就此铸成之后哪怕遇到失败和艰难的局面他手下的将士都坚信如天神下凡的燕王殿下才是大明朝的真命天子一定会带给他们最终的胜利

而建文帝这个仁慈博学的年轻皇帝从没经历过一天的战场洗礼在一帮二百五儒生的参谋下他军令零散、赏罚无度政治上彷徨无措、朝三暮四。在两军交战的最关键时分建文帝竟伤情于宫嫔投缳自尽不能自已深居简出无心于朝政。朝廷上下离心离德悲观失望的情绪迅速弥漫开来……

终于建文四年朱棣采纳姚广孝的建议避开城市直捣京城。在建文帝格外恩典下得以活命的李景隆毫不犹豫的背叛了皇帝与谷王一道开城门迎燕军进京建文帝的所有儒雅仁和太祖冀望于他的煦和文治都恍若一江流水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复回……

郑棠的思绪又深又长十年来他还没这么仔细的回顾过那段历史因为他怕被无边的挫败感压垮再也没有勇气支撑到建文帝重新振作的那天……

这时候诵经声停了那位无能而仁慈的皇帝、忧郁而悲悯的僧人缓缓睁开了眼睛对他柔声道:“老爷子给您添麻烦了。”

听到这句话郑棠回过神来纵使对建文君有再多的意见每当看到这双忧郁如湖水的眼睛也都烟消云散他恭恭敬敬的叩首道:“老臣拜见皇上。”

“老爷子何必多礼”建文君缓缓摇头道:“落拓江湖不是君快起来说话。”

“谢皇上。”郑棠便坐在与他相对的蒲团上视线微低以别尊卑。

“对不起。”建文君望着郑棠歉然道:“不祥之人给郑家、给浦江带来大祸了。”

“怎么能怨皇上”郑棠摇头道:“世上本无祸庸人自取之。若非孽子与明教勾结朝廷又怎会盯上浦江最终招致陛下暴露呢”其实酿成危局的原因很复杂但老爷子为了让皇帝心里好过揽过了责任。

“令郎忠义无双当年陪我离开京师后便一直四处奔走苦求复国岂能责难”建文君道。

“皇上仁厚如今朝廷大军压境县城已经被明教所占一场大战一触即发浦江再无尺寸之地可称安全。”郑棠入正题道:“老臣请问皇上圣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