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承干一生 落寞苍凉(三更求订阅)
“太子的规格一个谋反十恶不赦的罪犯,居然也要用太子规格的葬礼.!”李泰坐在椅子上露出了鄙视的表情。
看着李泰,一边的房遗爱微微笑道:“是李佑上表的.。”
“哼!”一声冷哼,李泰摇头:“李佑还不够格,他就是父皇的马前卒,想要太子规格的还是父皇,李佑就是一个听话的傀儡而已。”
“那陛下对太子还是很看重的.!”
“那又怎样,人已经死了,就是再看重,人也不会再活过来,这就是父皇最傻的地方!”跟着李泰微微的皱眉道:“不过,这老五现在是越来越不安分了,本王要找个机会敲打敲打他,当然了,现在不是时候,一切等太子的葬礼过后吧!”
“啪!”“啪!”“啪!”.鞭响一百零八下太子李承干的葬礼开始了,整个东宫挂满了孝幡,李佑领着李象和李厥一起为李承干送最后一程。
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
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干被封为恒山王。
武德七年,李承干徙封中山王。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仅8岁的李承干被册立为太子。
贞观三年,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於是李承干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又向其虚心请教,态度极为礼敬。李纲病逝后,承干又亲自为老师立碑。
贞观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诏令承干“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干断决。”
可见唐太宗已经在有意识地锻炼承干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而这时候的李承干不过12岁。同年,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干亲自前去慰问。
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岐州,李承干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八月李承干来朝,唐太宗高兴之余大宴东宫官属,又赐帛各有差。
贞观七年,李承干病重,唐太宗下旨请天竺高僧波颇为爱子祈福。
贞观八年二月乙巳,太子李承干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
贞观九年正月甲申,李承干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唐太宗为此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承干忧心之下便请求大赦囚徒并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却被长孙皇后断然拒绝。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於立政殿,享年三十六岁。
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干的嫡长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各加勳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於东宫。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下诏令东宫置崇文馆。
而也是在这一年,李承干迎来了他的人生转折,因为随着年岁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开始叛逆起来。谁知道李世民并没有亲自安慰,反而是“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於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承干谈论。
然而这些谏臣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李承干,一味的进谏是否能够将承干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
因为通观於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就能发现共同点——这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最后却根本收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贞观十四年,李承干不过盖个房子,於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於奢华
贞观十五年,李承干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再次惹来於志宁的上书。
李世民对李承干的态度开始转变,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着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
九月丁巳,唐太宗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而此时的李承干对宫中的一名太常乐人大加宠幸,唐太宗知道后自然将之收杀,结果承干悲痛之下一连几个月称病不上朝,甚至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杀手。
贞观十七年,李承干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